发布时间:2020-12-25 浏览次数:105

以本为本,立德树人——国际学院教研活动展示周系列活动顺利进行

时间:2020-11-23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务办供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以“四新”建设理念为引领,聚焦教学创新、掀起学习革命,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形成卓越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于11月9-18日开展第八届“立德创新教研活动展示周”活动。此次活动为期二周,包括新老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展示、教改课题汇报研讨、教学业绩考核修订会、“课程思政”讨论会、新教师座谈会等五个部分。

 ■思政之星,一马当先——新老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展示

11月9-12日,学院组织近两年新入职教师、老教师代表开展线上、线下共13门课程的思政教学展示。

image.png    image.png

校教学督导马洪海教授在《现代汉语》课程语音“音节与拼写规则”部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先学会怎样做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中方珍视中非传统友谊,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加强中非团结合作的决心绝不会动摇。中方将继续全力支持非洲抗疫行动。”等词语和句子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汉语语音的音节特点和拼写规则,感受汉语语音的美感节奏,润物细无声地将丰富的思政内涵有机地融入知识点的讲授,受到全院教师的一致好评。

image.png 

如何结合课程内容,找准思政的融入点,老师们各有各的思考和做法。林源教授的《古代汉语》通过讲解判断句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有强调实事求是的知识传统,值得发扬并贯彻到学习生活中。李明英老师的口语课《爱上搜索》,通过对“网络搜索”的利弊分析,引导留学生正确认识“搜索”工具对学习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工具虽然便捷,但永远不能代替个人思考的过程,勉励留学生多动手动口,多思考。胡雪英老师的《20世纪美国小说》通过讲、读、演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结合短篇小说《秋千》中美国老人的空巢综合症,教育学生要多关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健康,多汇报在校生活的趣事和喜怒哀乐,不要让时空距离阻隔了爱的传递。王琳老师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引导学生要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文化词语的形式呈现中华文化,在教材取舍时注意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这也是世界多极化、文化丰富性的表现。宣炳善老师的《中国民俗》课介绍了陕西黄帝陵清明节全球华人公祭华夏始祖黄帝活动,讲解农业知识与扫墓祭祖信仰,使学生认识到清明节既是一个自然节气与民俗节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文化节日,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image.png 

教研周全面展示了7位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梁珊珊博士的《汉语写作》课结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考察报告》《反对党八股》等经典篇目,讲解写作中常用的逻辑原理矛盾律,结合鲁迅《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莫言《红高粱》的文本分析,使学生明白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名人名家的例子感受到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孙琳博士的《初级汉语听说》课,通过介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鲁志杰博士的《读写练习》课,通过讲解练习为留学生介绍带有美好寓意的名字,比如:建国、卫国、国庆等,表达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迎接新生活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期盼,使留学生明白祖国的伟大复兴,才有美好的生活,引导留学生爱华、友华,热爱自己的祖国。

image.png 

孙浩峰博士的《文化人类学》以四大文明古国为切入点,向留学生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详细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简化汉字运动的历史进程,阐明了简化汉字对于提高中国国民教育水平,传承中华文明,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袁昱菡博士的《现代汉语》通过讲解“新词”的出现,介绍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引导学生既要使用规范的汉语,也要关心思考语言生活中的新现象。陈昱博士的《读写练》通过练习例句,引导留学生要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保持快乐的心情。张夏夏博士的《中华诗词诵读》为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讲授了《诗经·卫风·木瓜》和《芙蓉楼送辛渐》两首诗,通过诗歌朗诵、吟诵和新雅乐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学会传统与现代的诵读方法,感受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深入研究,推陈出新——教改课题汇报会

image.png    image.png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20〕247号)要求和学校工作安排,11月11、18日下午,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组织全院专业教师对2020年校级教改结题项目进行汇报验收。3位项目负责人向全院专业教师汇报项目建设情况,展示教改成果。参会教师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交流研讨,在翻转课堂如何实施、留学生教学如何“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如何积极利用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本次结题汇报会对学院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科学考核,促进发展——教学业绩考核办法修订会

image.png    image.png

 

为切实加强教学工作,体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师教学的职责和质量意识,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业绩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国际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规范化、制度化,11月11日下午,学院就《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修订工作召开全院专业教师意见与建议交流会。会上教学副院长郭建玲解释说明了《考核办法》修订的几个要点,老师们对新的《考核办法》发表各自的意见与建议,学院教务办进行汇总记录。此次会议结束后,学院还将广泛听取老师们的建议,经过院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次修订补充,最终征求全院专业教师同意后实施执行。

有心、留心、用心、精心、走心——“课程思政”讨论会

image.png   image.png

11月18日下午,学院结合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展示课的听课情况,组织召开“课程思政”讨论会,会议由教学副院长郭建玲主持。校教学督导、教学型教授马洪海以实际教学案例为示范,向全院专业教师分享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经验与技巧,从精选语例、找准切入点、把握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当下思政热点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生动实用。老师们结合自己授课的困惑和听课的感受,围绕“课程思政如何不刻意不生硬”“中外学生的教学思政内容和方式如何不同”等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陈青松书记最后总结了“课程思政”的几点要义:培养全面、客观、不偏激的社会人;从显性和隐性手段相结合来育人;教师本人做到知行合一,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从而将课堂教学的近期目标与育人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很有启发意义。

 “课程思政”讨论会作为教研活动周的一个部分,有效的调动了老师们的思政教学热情,使老师们克服了之前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畏难情绪。郭建玲副院长用五个“心”来总结“课程思政”的探索经验:有心、留心、用心、精心,最后教学才能走心。听了不同老师的思政课,再经过讨论交流,大家对思政教学豁然开朗。这次讨论会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交流互助,指引新人——新教师教学座谈会

 

image.png    image.png

近两年,国际学院共引进专业教师7人,为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使新教师入职后尽快适应岗位,熟悉今后的教学工作,11月18日下午,学院召开了新教师教学座谈会,会议由教学副院长郭建玲主持。

新进教师一一发言,畅谈入职后的教学工作感受,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参会老教师对新教师在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材使用、备课等方面给予了宝贵建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系主任杨西彬提出通过出题库的方法解决出试卷的问题;语言进修系主任鲍蕊老师建议线上进行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校教学督导马洪海建议加强学生仪态教育,更有利于师范专业今后的职业发展;副院长郭建玲提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教授学生专业知识。

此次座谈会涉及了新教师普遍关注的教学实际问题,使新教师初入职场的各种教学工作疑惑通过交流得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新老教师也在交流中相互对照,彼此勉励,共同进步。